秋季多痰 中医分型祛痰更有效

《黄帝内经》未曾言及痰饮,仅有饮、水饮、积饮等名。痰饮病名始见于《金匮要略》。汉晋唐时期,痰字与淡、澹相通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澹,水摇也。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。《脉经》与《千金翼方》中均作淡饮。至宋代杨仁斋《直指方》才将黏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,清稀的水津谓之饮,故《金匮要略》所论痰饮即饮邪为病,且偏于寒饮。篇名是指广义的痰饮而言,病机是因脾阳虚衰导致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。而狭义痰饮是指其分类的四饮之一,为饮停心下、胃肠的病变。

1.温阳化饮法脾肾阳虚,当分轻重。轻者以泽泻汤健脾化饮、降逆止眩,重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、健脾利水。下焦饮逆证,用五苓散化气利水降逆。饮积胃脘者,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止呕。饮邪较甚,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。肾阳虚,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。

2.表里双解法内饮外寒的支饮、溢饮,当以小青龙汤温里化饮、止咳平喘。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,拟大青龙汤散寒化饮、清热除烦。

3.疏导肠胃法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,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、攻坚逐饮。支饮腹满者,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、荡涤实邪。

4.泻水逐饮法支饮不得息者,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。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,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,因势利导。

5.扶正祛饮法支饮痞坚,虚实错杂证,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,通阳利水;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,消坚补虚。

相关推荐
最新更新